黔山秀水点亮绿色新篇——兴仁潘家庄200MW农光互补项目并网发电纪实

发布日期:2025-09-09 信息来源:工程建设公司/监理公司 作者:王倩、刘梦娜 字号:[ ]

巍巍黔贵,山峦叠嶂,犹如大地凝固的波涛;幽幽河谷,蜿蜒深邃,仿佛时光刻写的诗行。在这片苍茫与灵秀交织的土地上,贵阳院承建的兴仁潘家庄200MW农光互补项目成功实现150MW并网发电,超额完成原计划100MW并网目标,成为贵州省首个突破200MW级“农光互补”示范项目。    

该项目位于贵州省兴仁市潘家庄镇境内,是贵州省重点建设项目、黔西南州2025年“5+3”重点调度项目,工程建设200MW农业光伏电站,总装机容量为250MWp,采用66个方阵发电、集中并网。

攻坚克难,彰显电建担当

自项目开工以来,项目团队积极克服挑战,开创性地解决核心难题,采用“生态补偿+资源置换”双轨并行的解决方案,该模式不仅3个月内完成了林地草地使用手续变更,更在压覆矿权谈判中取得突破性进展,较传统审批流程节省了60%以上的时间成本。资源保障创新,建立动态匹配机制,实现66个子方阵无缝衔接,关键设备到货准时率达98.7%,创同类项目新高。首创“农户参与式”流转机制,提前2个月完成5400亩用地协调,光伏收益分红+农业种植分成模式使农户综合收益提升40%。

在工程建设最紧张的阶段,项目团队日夜奋战在施工一线。面对喀斯特地貌施工难题,技术人员连续驻扎现场,反复勘测地形,优化设计方案。在升压站基础施工期间,连续降雨导致道路泥泞,混凝土车辆无法正常进场,为确保施工进度,项目团队创新方法,保证混凝土连续浇筑,确保关键节点工期。

创新突破,树立行业标杆

项目集成多项行业领先技术,通过无人机航拍与三维建模技术大幅提升土地利用率,超出行业均值;运用BIM技术对升压站选址进行三维模拟优化,最终方案较原方案节约资金1200万元,这一创新实践不仅获得业主单位的高度评价,更获评“贵州省电力工程优秀设计案例”;采用固定倾角组件安装,误差控制达到极高精度,系统效率居国内前列;创新“单元化进度管控”模式,将施工偏差控制在极小范围内,输电线路张力放线工艺实现验收全部合格。

胜利时刻,见证辉煌成就

首次并网当天,项目现场所有参建人员屏息凝神,目光聚焦在主控室的屏幕上,随着现场总指挥一声坚定而洪亮的“开始并网”指令,屏幕上的潮流数据瞬间成功上传电网,功率曲线如预期般平稳上升!刹那间,积攒了数月的期盼化为掌声和欢呼声,大家激动地相互握手、拥抱,有人甚至眼泛泪光,共同庆祝这一来之不易的里程碑式的胜利。远处,成千上万块光伏板正静静地吸收着日光,将光能转化为源源不断的绿色电能,标志着这片曾经的荒坡正式开启了赋能未来的新使命。

首次并网圆满结束,项目部收到了业主单位发来的表扬信,对贵阳院及项目团队表示诚挚感谢。这份认可,是对项目团队五个月来日夜奋战、攻坚克难的最好褒奖。项目作为贵州省重点建设项目,该电站的投运标志着兴仁市在推动绿色能源转型、实现“双碳”目标进程中又迈出了坚实一步,也为当地农业与新能源融合发展树立了新的标杆示范。光伏板下种植中药材,带动周边村寨增收,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,真正实现了“板上发电、板下种植”的绿色发展新模式。

展望未来,谱写绿色新篇

项目建成后,预计平均年上网发电量为26743万千瓦时,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8.07万吨,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21.96万吨、二氧化硫排放量约22.20吨,将有力推动地方经济绿色发展、优化能源结构及提高能源利用率,对推动当地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。

行至半山勇者胜,江河奔涌看潮头。首并成功只是起点,项目部将继续发扬攻坚克难的精神,争取早日实现全容量并网,按期保质保量完成项目各项经营指标,为西南地区新能源开发提供可复制样板,助力乡村振兴与双碳目标实现,在黔贵大地上书写更加绚丽的绿色能源新篇章。







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
浏览次数: